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光明日报》专访戚发轫院士丨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

时间:2023年02月20日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6784 字体:

空间站“T”字形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嫦娥五号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证据,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箭22星创造新纪录……乘着“航天强国”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六十余载负重前行、厚积薄发,用一次次不懈的探索和强劲的腾飞,在浩瀚的太空写下崭新的壮美诗篇。

 

接续奋斗的圆梦之路,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辛、勇毅前行?遨游星际的逐梦之旅,新一代航天人如何创造更多奇迹?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立5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请他聊聊中国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六个3.png

 

传承航天精神 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

 

——访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院士

 

记者:中国航天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导航等领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戚发轫:中国航天起步于1956年,从当年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成为航天大国,并逐步向航天强国迈进。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航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集中力量打“两弹”攻坚战,再打卫星“歼灭战”,到确立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党的决策为中国航天擘画出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次,靠全国人民的支持。例如,当我们的运载火箭发射外星失败后,有民营企业捐款,甚至有小朋友把压岁钱都捐出来支持我们搞研发;再如,我陪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到香港和澳门访问,当地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扶老携幼地争相要看看航天英雄……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的人民都全力支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最后,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鼓舞着一代代为建设航天强国而奋勇向前的航天人。

 

记者:我国现在的科研条件和工业水平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当更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加入航天事业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基础和代表的航天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将发挥引领作用?

 

戚发轫:虽然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现在不仅仅是需要,而且是比过去更需要航天精神的指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在创业和攻坚时代,我们一穷二白,在技术、产品上被国外封锁、受到压制,当时的“自力更生”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如今,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一些领域甚至还会引领世界航天的发展,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还是那句话:“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还要不要吃苦?去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为了保证空间站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很多航天人夜以继日地搞攻关,废寝忘食、以岗为家。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吃苦,但吃苦的内容不一样。现在要吃什么苦?就是排除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干好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我一直强调,人要有爱,而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国是高尚的,却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努力将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和技能奉献给国家、事业和岗位,那就是爱国。我在传播航天知识、倡导航天精神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科普不只是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普及、传承、弘扬科学精神——一个没有精神鼓舞和引领的人,必将无所作为,这也是前些年我国设立“中国航天日”的重要目的之一。

 

记者:关于航天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感受同大家分享?

 

戚发轫: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记得当年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时,我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真是万分沮丧、无地自容。当时,现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这句话给了我莫大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在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同时,允许他们试错、犯错,出错后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让年轻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进步、成熟起来。

 

记者:未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事业将朝着哪些重点方向或领域发展?

 

戚发轫: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这需要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在上述三个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在以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为代表的空间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领域甚至是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以深空探测为重要内容的空间科学领域,我们仍存在短板——现在的太空博弈,已经跨过近地轨道和月球,直接向整个太阳系发展,欧洲虽然没有发展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但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再如,中国目前在轨运行卫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应用方面尚未开展充分探索,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效益。空间应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件事不能只靠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还需要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