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的袁俊霞曾被生物课上的航天大青椒深深吸引,如今,她在不断见证航天大青椒、大南瓜成果的同时,正从事着更深层次的工作:生物进入宇宙空间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生物又将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关注生物在宇宙空间中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组成了袁俊霞的日常工作。
严于律己 方可成功
生物研究工作需要审慎细致,而其基础无疑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袁俊霞作为一名研发人员,从进入航天系统的第一天开始,就以航天标准要求自己。虽然研究室的工作相比职能部门有一定的灵活度,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她放松的理由或者机会。相反,她时时刻刻都以公司各项管理制度为基础,无论是最基础的考勤,还是细致的实验操作规程,她都一丝不苟的执行。也正是她的这种坚持,才使得她参与的研究项目获得丰硕成果,为研究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事莫明于有效 论莫定于有证
入职之初,袁俊霞的研发重点是微重力环境引发的空间生物学效应。在调研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袁俊霞发现当前生物对重力环境感应机制的研究成果多立足于陆生植物,而那些生活在更加均一稳定的海洋、水体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由于水体浮力的长期作用,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微重力环境适应性。然而,当前研究对它们的重力感应机理却关注甚少。本着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的精神,袁俊霞选取了世界上结构最简单、个体最小的开花植物——浮萍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微重力环境研究了水生生物的重力感应机理,比较揭示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对重力感应的保守性与多样性,该项目获得了2014-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萍科植物重力感应中淀粉粒含量与造粉体沉降的动态变化研究》的支持。通过项目的执行,袁俊霞认为,进化程度极高的水生植物——无根萍能够完全适应微重力环境,该研究进一步扩大了空间生命保障系统中再生生物部件的备择资源库,使科技工作者在构建空间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有据可依。
于细微处见真章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就空间生物学研究而言,生物在空间环境下的任何一种表型变化都可以追溯至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细胞。袁俊霞的大部分工作都聚焦于空间环境对生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谈起超微结构,不妨作一个比喻:人类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50-80微米,超微结构的尺度约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这种尺度利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已经难以分辨清楚,需要借助更加精细、复杂的电镜来完成。袁俊霞的日常工作正是在这种尺度上对细胞结构逐个进行观察、比较、统计、分析,进而从最细微处获得生物在空间环境发生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这些大小不足1微米的细胞器,袁俊霞只要谈起来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种熟悉来自在电镜前日积月累的观察积累,来自不厌其烦的总结分析。一如所有的研发工作,过程往往是枯燥的,然而一个细微的发现都会让人一扫疲倦,柳暗花明。正是这样的日常工作,让袁俊霞的研究穿梭于微观与宏观世界,见微知著,从细胞层次入手,逐步放大至组织、器官、个体,将意义深远的科学项目脚踏实地的转化为一项项科技成果。
对于自己的研发工作,袁俊霞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空间生物学研究是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催生的新兴学科,它既遵循着自然界生物体的普遍规律,又有着空间环境带来的特殊之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清醒冷静的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严慎细实”是从业的重要准则。一如大多数航天工作者,袁俊霞也正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为我国的空间生物学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