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大伞护航,中国人第10次飞天圆梦

时间:2023年06月0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45 字体:

又见红白大伞,护航神舟回家。

 

2023年6月4日,在万众期待之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徐徐飘落、稳稳着陆。随后,返回舱舱门打开,“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640.gif

▲ 飞船返回舱徐徐降落


640 (1).gif

▲ 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工作,成功着陆

 

这顶特大型降落伞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三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被誉为“神州第一伞”。每当神舟返回舱快要回归地面时,这顶红白相间的特大型降落伞就会打开,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引人注目。

 

神舟十五号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从2003年神舟五号送杨利伟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归来,伞花连续绽放,不仅见证了中国人飞天逐梦的十次凯旋,更护佑着航天员天外归来的十分平安。这顶大伞凝结着五院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的智慧与心血,他们也被称为“回收铁军”。

 

坚定信念,追逐“航天梦”

 

贾贺2009年加入航天,先是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回收任务中担当青年突击队队长,之后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担任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说:“神舟十五号凯旋让人特别高兴,但更令人高兴的,是十年逐梦、不负华年。”

 

2013年6月11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提出了“航天梦”。他强调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期许“在实现航天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贾贺他们虽然没在现场,但无不深受鼓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半个月后的6月26日,大伞如约绽放,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平安归来。我国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时代“首战”取得圆满成功。之后,神舟返回任务继续连战连捷。

 

2016年11月18日,大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上空打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伞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打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荣耀凯旋,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伞再次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凯旋。

 

2022年12月4日,冬天的东风着陆场寒风凛冽,夜间极端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大伞经受住了考验,护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在逐梦的道路上,经受住了四季的实战考验。

 

2022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圆梦乘组”踏上中国人第10次载人飞行之旅。这一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十周年。

 

“必须确保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五院在回收着陆分系统试验队组建了临时党组织,召开进场动员会,举行授旗仪式和出征仪式。试验队接下“军令状”,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精神状态,去奋斗、去逐梦。

 

“我们一定要干得更好!”更年轻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冲锋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面。他们佩戴着回收任务的专属徽章,用响亮的语言告白青春,用不懈的奋斗抵近梦想。

 

640.png

▲ 回收着陆分系统总装现场

 

经历了6个月的飞行后,神舟十五号“圆梦乘组”载誉归来。在大伞成功打开、航天员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试验队员的表情里出现久违的舒展。“安全回来了,一切努力都值了!”大家激动地一边发朋友圈,一边互相点赞。

 

至此,这支队伍践行“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誓言,用“十全十美”的行动,护航了15艘神舟飞船和10次载人飞行任务,护佑了26人次中国航天员平安“回家”。

 

自立自强,打造“平安伞”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通过研制和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积累了无人航天器降落伞的研制经验。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要回收载人飞船,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在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要求上,都需要实现质的飞跃。

 

降落伞是确保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安全返回的关键。载人的因素对相关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开伞动载、稳定性、下降速度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曾有同志想“走捷径”,提议能否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对方提出了技术转让费为1500万美元的天价。除了价格高昂,引进了技术,也不等于拿来就可以直接使用,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技术能不能行?产品可不可靠?都是未知数。

 

“一定要自力更生!”面对险峻的航天科技高峰,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摒弃了技术引进的选项,踏上了艰难的“平安伞”攻关之路。他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术才能托底!”

 

从方案制定到产品详细设计,从图纸下厂加工到产品配套交货,每经历一次哪怕十分细小的技术改进,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都要用大量试验进行充分验证。

 

烈日酷暑中,数九寒天里,他们一次次爬上高耸入云的试验塔,一次次扎进偏僻难行的山沟,一次次踏入人烟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过灯火通明的漫漫长夜。这些不仅是对团队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体力、耐力和信念的极大挑战。

 

640 (1).png

▲ 早期空投试验

 

咬着牙,顽强干。经过多年艰苦攻关,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设计缝制及验证、可适应多轨道的回收程序控制、着陆缓冲、空投试验、伞舱盖防撞气囊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3年10月16日6时左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飞船在降落,大家的心却高高提起。伞开了!飞船速度得到了控制!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平安出舱!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看到航天员,无比激动、无比自豪,那种感觉终生难忘、终生回味。”忆及当时场景,研制人员仍记忆犹新。这次任务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让“守护伞”“平安伞”经受住了实战检验,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里程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支队伍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自立自强中勇于登攀,不仅让大伞日益完善、更加可靠,而且磨砺了困难压不垮、挫折打不倒的品格,锻造成了“回收铁军”。

 

640 (2).png

▲ 神舟五号飞船回收着陆现场

 

 

从零出发,力保“回家路”

 

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

 

这是航天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回收铁军”牢记的一条铁律。

 

1200平方米的神舟飞船主伞作为国内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伞的缝线长达10千米,需要十几位加工人员密切合作加工3-4个月才能完成。仅主份降落伞的加工工序,就有30多道。

 

人命关天的事情,来不得一丁点马虎,必须每一次当作“第一次”,每一次都要再次“从零出发”。设计、选材、裁剪、缝制、质检、包伞、试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到一百分。他们常说:“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必须把工作做好。”

 

在五院508所降落伞研制中心,工人们拿着卡尺,仔细地测量着每块布的大小、每个针脚的间距。每顶大伞都由1920块楔形小布片组成,因为载人航天对精度要求高,不能像别的降落伞在大型机械裁床上加工,只能采用人工剪裁,一层一层地裁,每裁一次都要反复测量,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废品。尤其加工到关键环节,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好像参加了一场高考。

 

在大伞加工现场,20多名缝纫工“埋”在一堆红色和白色的伞布当中,紧张有序地进行降落伞的缝制。他们屏气凝神地操作着缝纫机,随着哒哒哒的声响,熟练地移动手中的伞衣,控制着针脚的密度,一针一针,精准无误地落到指定位置。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带头人牛国永说:“每厘米要缝多少针,经过严格测试,都有精确的数据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这样的特大伞,摸起来软软的,但并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而是整齐有序地叠在伞包中。包伞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折叠后的伞衣环幅要保证平坦整齐,伞衣无漏折,边缘无内折。

 

在包伞时,20多名工作人员排成一排,听着口号一起向前卷动伞衣。由于大伞太大,所有人只能站着包伞,还时不时弯腰整理伞衣,时间一长,有的人腰就酸了,腿也麻了,但每顶伞都要这样一连干好几天。

 

640 (3).png

▲ 包伞现场

 

完成包伞,伞衣和伞绳将依靠压力包伞机的巨大压力,全部装填进伞包。接下来需要封住伞包口,进行“封包”。这个动作必须在压力解除、但伞衣还未来得及膨胀的那个间隙完成,最多十几分钟。“这强度不亚于我在健身房锻炼俩小时。”有几个年轻同志虽已多次参与封包,但每当谈到这个环节,都非常感慨。

 

完成包伞和封包,并不意味着降落伞就可以上天了。只有通过严格检验,才能拿到“通行证”。在回收产品检验人员眼中,质量是天大的事。为了一个数据、一条线迹,他们拿着尺子,一环一环地看,就连捆扎伞衣、伞绳所用线绳打结的方式和预留的长度这些细得不能再细的问题,也验得一丝不苟。航天英雄杨利伟看到降落伞研制全部流程后,曾这样评价:“有这样的伞,有这样的团队,心里就踏实了。”

 

为了确保回收着陆分系统工作万无一失,他们还一次又一次奔赴茫茫戈壁,在寸草不生的空投试验场连续作战,誓保天地之间的“回家路”一片坦途。

 

对这支“回收铁军”而言,这些工作场景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整个职业生涯。但他们总是挑战自我、永不自满,把每一次当作第一次,一次又一次“从零出发”。

 

640 (4).png

▲ 神舟十一号空投试验圆满成功

 

 

初心如磐,矢志立新功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五院在航天器回收领域已经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在王希季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过程中,于1973年底攻克了回收系统尤其是降落伞等技术难关。如今,中国人已经实现了十次飞天凯旋。从无伞到有伞,从无人伞到有人伞,从试验用伞到成熟大伞,我国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2021年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重大任务密集发射期。中国空间站仅用19个月完成11次发射任务,全面建成、遨游苍穹。同时,神舟载人飞船也开启了在研多批并行开展、研制阶段接续交替的任务模式,每年发射2艘。面对新常态,“回收铁军”早已做好准备。从2021年9月神舟十二号到2023年6月神舟十五号返回,他们两年4次出征、4次凯旋,经受住了考验,不负航天员的生命托付。

 

 

640 (5).png

▲ 发射前电性产品测试现场

 

重视传承,让这支队伍更加强大。队伍中的老同志经常讲,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接好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写技术报告,先提出思路,然后交给年轻人完成;分析问题,先让年轻人讲,谁说得有理,就采纳谁的意见,然后再将自己的意见补充进去。年轻的设计师们就是这样受到前辈的悉心指导。在航天城,在戈壁滩试验场,在总装测试现场,在发射场,在回收现场……他们挑大梁、担重任,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返回任务,成为“最美奋斗者”神舟团队中的青年骨干。

 

年轻一代接过的是事业发展的接力棒,也是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这支队伍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肯定航天青年,期许青春奋斗,给“回收铁军”尤其是队伍中的年轻人莫大鼓舞。大家决心继续以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奋进逐梦太空的征途,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牛国永说:“能够有幸参与到空间站工程任务中,觉得渺小的个人充满了动力。我们应该努力奋斗,去做好每一件事,续写属于回收人的史诗。”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起点,也是回收着陆分系统载人返回十战十捷的重要节点。“90后”姑娘、降落伞子系统主管设计师孙嘉璘勇于创新突破,制作了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有效提高了状态记录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回溯性。见证“圆梦乘组”安全返回后,她说:“当看到红白伞花绽放在戈壁荒漠上空,我的青春之花也在那一刻绚烂地绽放了。”

 

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新一代“回收铁军”将继续坚守载人航天事业,正在向更远的远方挺进。

 

遥望星河远处,那是方向,更是未来!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