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AST内部邮箱入口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焦点访谈》走近五院研制团队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信息来源:央视《焦点访谈》 点击:3362 字体:

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任务。此次返回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的首次返回,也是在东风着陆场的首次冬季夜间返回。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多位专家,对此次返回以及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轨期间的多项任务进行了深入解读。

 

东风着陆场的首次冬季夜间返回

 

夜间返回地球,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在2005年神舟六号返回时。而在-20℃的严寒中返回,对中国航天员来说还是第一次。那么神舟十四号返回时间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要晚上返回呢?

 

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高旭表示,他们每天都会进行轨道测量,看星下点轨迹是不是能够经过预定的着陆区。只有当星下点轨迹经过了预定的着陆区,才认为具备返回条件,以这个为约束来进行推算,每天都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才能够进行返回。对于这次任务来讲,12月初这几天,无论哪天返回都是夜间的时间。


访谈1.png

 

“三舱三船”最大构型对返回的影响

 

和过去的历次返程比,神舟十四号这次返回还有一个特点,当它撤离的时候,中国空间站达到了“三舱三船”的最大构型,这样的构型对它的撤离返回带来什么影响呢?

 

“形状复杂以后,它会反射光线到飞船敏感器的视场里面,这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构型复杂以后,轮廓变大了,对于飞船在进入和撤离的路径来说,能走的路相当于更少、更窄了,需要确保安全撤离。”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制导导航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李志宇介绍到。


访谈2.png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任务回顾

 

自今年6月5日入驻中国空间站以来,三名航天员在轨183天,见证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

 

问天实验舱转位

 

9月30日,问天实验舱从天和核心舱轴向对接口分离、转位90度至天和核心舱侧向停泊口,两舱组合体由一字构型变为L构型。这次转位对空间站的建设意义不凡。

 

访谈3.png


五院空间站系统主管设计师商帅表示,问天实验舱转位是第一次转位,相当于中国航天发展以来第一次实施在轨大机动转位。实际转位过程中的数据与仿真的数据一致性达到了99%以上,结果是非常理想的。

 

“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11月3日,梦天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访谈4.jpg


商帅表示,中国空间站由中国独立自主设计,三舱从姿态控制、热控制以及载人环境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等等,都是三舱融合控制,相互备份,增强了系统的功能性以及健壮性。从单独的指标比如说发电能力或者说应用载荷的支持能力来讲,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相比都是丝毫不落后的,也是处在这样一个国际领先的水平。

 

第三次出舱

 

在这几次出舱活动中,第三次出舱特别引人关注,航天员完成了舱间连接装置的安装,搭建起一座舱外行走的“天桥”,航天员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首个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访谈5.png


这次航天员出舱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空间站舱外铺路架桥,让航天员以后可以自主转移。为了让这短短的3.2米长的转移任务万无一失,航天科研人员下足了功夫。

 

“由于航天员需要经常在这上面进行攀爬,身体上的绳索比较多,为了防止钩挂意外打开,我们做了很多这种防误的一些设计。我们做这种设计就是为了能够确保我们的航天任务万无一失,整个航天的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宇航产品设计副主任工程师王哲说。


访谈7.png

 

追星逐月,步履不停

 

随着神舟十四号乘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步实现。

 

访谈8.jpg


李志宇介绍到,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相对于前面11艘飞船,设计上有非常巨大的升级,包括控制器、软件编程方式、交会对接的方案以及返回技术。

 

“在神舟十二号的时候验证了前向对接技术,在神舟十三号的时候验证了径向对接技术,在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的时候,验证了空间站舱体组合体的复杂构型,我们逐渐在过程中把最初的设计方案方方面面都验证到了。”李志宇说。



关于本院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城 网站建设: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4 WWW.CAS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1260号-1